不知不觉,国庆长假已经来到最后一天。10月1日当天,一位特斯拉车主就登上媒体头条。他吐槽自己计划从深圳回湖南,因高速路上前几个服务区等待充电的人太多没有充成,最后被堵在路上,车辆没电失去动力。 2022年国庆假期,新能源自驾游的趋势愈加明显。据百度地图数据显示,10月1日新能源充电桩导航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40%,排名前十的城市为上海市、广州市、北京市、深圳市、佛山市、东莞市、惠州市、苏州市、杭州市、重庆市。 此外,与节前相比,充电需求涨幅最高的TOP10城市为惠州市、江门市、温州市、嘉兴市、南通市、中山市、常州市、佛山市、宁波市、南昌市,成功引领非一线城市绿色出行新潮流。 “充电一小时,排队数小时”,每到节假日,总有不少电动车主在高速服务区遭遇充电排长队的尴尬。虽然这只是充电需求在特定时间段的矛盾,但这些特殊经历经社交媒体渲染后,常常会放大新能源汽车补能焦虑,引发舆论“加快充电桩建设,降低车桩比”的呼吁。 随着这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暴增,车桩比又开始拉大。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8月底,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431.5万台,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099万辆。这意味着,车桩比为2.5:1,远未达到1:1,即一辆新能源车配备一台充电桩的目标。 理论上讲,新能源车主对于充电网络建设的满意度应与车桩比的降低成正比。但从实践来看,车桩比并不是解决“补能焦虑”的唯一度量衡,新能源汽车应用“最后1公里”,远比1:1的车桩比复杂得多。 充电桩布局是否合理、运营效率能否满足用户需要,才是真正影响充电桩使用体验的关键点。比如,在一些高速公路服务区,有些充电桩因为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,早已成为故障桩。在不少城市,有些充电桩无电源接入,有些充电桩出现问题联系不到服务商,网友笑称“充电装”。还有些充电桩虽然能用,但使用效率并不高。 事实上,充电桩布局是否合理、运营效率能否满足用户需要,才是真正影响充电桩使用体验的关键点。与一些商品不同的是,充电桩既有商业利益诉求,又有公共服务的属性。如果布局不合理,不仅体现不出充电桩的公共属性,还会造成资源浪费。因此,相关部门在充电桩规划布局中,有必要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综合分析,做好“在哪建”和“建多少”的功课。 加强新型充电技术研发,提高充电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,也有利于提高充电效率,优化充电资源配置。当前,各大企业在竞相开发超大功率充电技术,部分已产业化。如果这一技术得以更大规模应用,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充电桩的数量需求,车桩比就不用非得达到所谓的1:1;另一方面,还可通过推动产业升级,更好地提升用户充电体验。 此外,还应当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体系。对企业来说,不仅需要建立起日常充电桩的维护运营机制,及时在数据平台进行更新,为车主提供有效的充电桩信息,更要合理分配运维人员,对使用频率高、损坏率高的充电桩提高检查频次,拆除一些长期闲置或难以维修的充电桩,减少不必要的维护成本,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。就监管部门来说,则要通过不定期巡查,对充电桩产品质量和实际使用进行监督,让充电桩“有人建,没人管”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